末端治理是铜材生产中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环节,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、废气、废渣等污染物,确保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。以下是具体的末端治理措施:
分类收集与预处理
酸碱废水:通过中和池调节pH值至6-9,加入絮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)去除悬浮物。
含重金属废水:采用化学沉淀法(如硫化物沉淀)、离子交换法或膜分离技术(如反渗透)去除铜、铅、锌等重金属离子。
含油废水:通过隔油池、气浮装置分离油污。
深度处理与回用
生物处理:利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降解有机物,降低化学需氧量(COD)。
膜分离技术:采用超滤(UF)、纳滤(NF)或反渗透(RO)进一步净化废水,实现部分回用(如冷却水循环)。
蒸发结晶:对高盐废水进行蒸发浓缩,回收盐类(如硫酸钠),减少废液排放。
典型案例
云锡铜业:采用“预处理+深度处理+回用”工艺,废水回用率达98.5%,实现零排放。
粉尘治理
布袋除尘器:在破碎、筛分、熔炼等工序安装布袋除尘器,收集含尘废气中的颗粒物。
电除尘器:适用于高温、高浓度烟气,通过高压电场使粉尘荷电后沉积。
酸性气体治理
双碱法脱硫:采用氢氧化钠(NaOH)和石灰(Ca(OH)₂)两级吸收,去除二氧化硫(SO₂)。
SCR脱硝:在催化剂作用下,将氮氧化物(NOx)还原为氮气(N₂)和水(H₂O)。
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治理
活性炭吸附:通过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,定期再生或更换吸附剂。
催化燃烧:在催化剂作用下,将VOCs氧化为二氧化碳(CO₂)和水(H₂O)。
典型案例
某铜冶炼厂:采用“布袋除尘+双碱法脱硫+SCR脱硝”组合工艺,废气中颗粒物、SO₂、NOx排放浓度分别低于10mg/m³、35mg/m³、50mg/m³。
稳定化/固化处理
药剂稳定化:向废渣中添加石灰、水泥等固化剂,降低重金属浸出毒性。
高温熔融:将废渣加热至熔融状态,形成玻璃态物质,实现重金属固化。
资源化利用
有价金属回收:采用火法或湿法冶金技术,从废渣中回收铜、金、银等金属。
建材利用:将废渣作为原料生产水泥、砖块等建筑材料。
安全填埋
对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废渣,进行防渗处理后填埋,防止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。
典型案例
江西铜业:通过火法富集-湿法浸出工艺,从废渣中回收铜资源,回收率达90%以上。
噪声控制
隔声降噪:在破碎机、风机等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隔声罩或隔声屏障。
消声处理:在风机、压缩机等设备进出风口安装消声器。
振动控制
减振措施:在设备基础安装减振垫或减振器,减少振动传递。
在线监测系统
安装废水、废气排放口在线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,数据上传至环保部门。
应急预案
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,配备应急物资(如吸附剂、中和剂),定期组织演练。
智能化治理
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,实现废水、废气处理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远程监控。
低碳化技术
开发低碳废气处理工艺(如低温SCR脱硝),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。
协同处置
将铜冶炼废渣与其他工业固废协同处置,提高资源化利用率。
铜材生产的末端治理需结合源头减量、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,形成全流程污染防控体系。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,可实现废水、废气、废渣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,推动铜材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